《荷塘月色》教案

时间:2024-07-12 19:11:41
《荷塘月色》教案

《荷塘月色》教案

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,时常需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教案应该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整理的《荷塘月色》教案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《荷塘月色》教案1

【教学目标】

1.熟读课文,整体感知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

2.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。

3.结合语境,揣摩词语、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,进而学习运用比喻、通感、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

【教学重点】

1.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。

2.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、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1.课文情景交融,“景语”“情语”浑然一体。

2.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【课时安排】:

3课时

第一课时

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。

《荷塘月色》原文阅读

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。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,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,在这满月的月光里,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,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,已经听不见了;妻在屋里拍着闰儿,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,带上门出去。

沿着荷塘,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。这是一条幽僻的路;白天也少人走,夜晚更加寂寞。荷塘四面,长着许多树,蓊蓊(wěng)郁郁的。路的一旁,是些杨柳,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。没有月光的晚上,这路上阴森森的,有些怕人。今晚却很好,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。

路上只我一个人,背着手踱着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;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,到了另一世界里。我爱热闹,也爱冷静;爱群居,也爱独处。像今晚上,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,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,便觉是个自由的人。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,一定要说的话,现在都可不理。这是独处的妙处,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。

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。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(niǎo,nuó)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,像闪电一般,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,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。叶子底下是脉脉(mò)的流水,遮住了,不能见一些颜色;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。

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虽然是满月,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,所以不能朗照;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,小睡也别有风味的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,高处丛生的灌木,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,峭楞楞如鬼一般;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,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(ē)玲(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)上奏着的名曲。

荷塘的四面,远远近近,高高低低都是树,而杨柳最多。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;只在小路一旁,漏着几段空隙,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。树色一例是阴阴的,乍看像一团烟雾;但杨柳的丰姿,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。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,只有些大意罢了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,没精打采的,是渴睡人的眼。这时候最热闹的,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;但热闹是他们的,我什么也没有。

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。采莲是江南的旧俗,似乎很早就有,而六朝时为盛;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。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,她们是荡着小船,唱着艳歌去的。采莲人不用说很多,还有看采莲的人。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,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。梁元帝《采莲赋》里说得好:

于是妖童媛女,荡舟心许;鷁首徐回,兼传羽杯;欋将移而藻挂,船欲动而萍开。尔其纤腰束素,迁延顾步;夏始春余,叶嫩花初,恐沾裳而浅笑,畏倾船而敛裾。

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。这真是有趣的事,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。

于是又记起《西洲曲》里的句子:

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;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。今晚若有采莲人,这儿的莲花也算得“过人头”了;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,是不行的。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。

这样想着,猛一抬头,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;轻轻地推门进去,什么声息也没有,妻已睡熟好久了。

《荷塘月色》同步训练

1.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[    ]

A.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,只有些大意罢了。(大致的轮廓)

B.但杨柳的丰姿,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。(指美好的姿态)

C.树色一律是阴阴的,乍看像一团烟雾。(突然看去)

D.这真是有趣的事,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。(享受,多用于否定)

2.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[    ]

(1)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

A.欲盖弥彰

B.弥天大谎

C.弥补过失

D.弥留之际

(2)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,没精打采的

A.彩陶文化

B.光彩夺目

C.五彩缤纷

D.兴高采烈

2.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”一句相同的句子[    ]

A.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,没精打采的,是渴睡人的眼。

B.那瀑布从上面冲下,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,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。

C.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,上下都空空儿的;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。

D.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

3.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[    ]

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,没精打采的,是渴睡人的眼。

②那溅着的水花,晶莹而光芒;远望去,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,微雨似的纷纷落着。

③可爱的,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?我怎么比拟得出呢?

A.①拟人、比喻②比喻③拟人、反问、反问

B.①拟人、拟人②比喻③拟人、反问、反问

C.①拟人、暗喻②比喻③拟人、设问、反问

D.①拟人、暗喻②拟人③拟人、反问、反问

4.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[    ]

虽然是满月,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,所以不能朗照;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,小睡也别有风味的。

A.表转折

B.表停顿

C ……此处隐藏32381个字……睡也别有风味的。”“酣眠”“小睡”分别比喻什么?为什么作者认为“这恰是到了好处”?

明确: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,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――淡淡的喜悦,心灵获得慰藉,所以说“恰是到了好处”。

5、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。”联系上文,并不均匀是指什么?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?

明确: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,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。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。”由视觉向听觉转移。月的光华和阴影,用“名曲”的旋律来形容,表明光与影的和谐,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、优美,烘托出一种温馨、幽雅的氛围,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,乃至带入一种幻境。

6、听录音品味感受

总结本课

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,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。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。语言优美、凝练而传神。运用比喻、联想、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。诚如罗丹所言“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却缺少发现的眼睛”,同学们,春有莺飞草长,夏有蝉鸣树林,秋有枫叶如火,冬有白雪皑皑,用敏感的头脑,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,慢慢行走,细细欣赏啊!

《荷塘月色》教案15

教学重点:

1、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。

2、揣摩文章典雅清丽、准确生动、富有韵味的语言,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。

教学内容与步骤:

一、朗读课文2-6小节

二、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。

1、 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?有什么特点?

学生回答,教师补充:

小路上的景色:小路(幽僻、寂寞)

树 (蓊翁郁郁)

月光(淡淡的)

“幽僻”、“寂寞”极言环境的寂寥,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;“蓊翁郁郁”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;“阴森森”虚写,渲染恐怖的氛围。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。写月光虽然是“淡淡的”,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,“今晚却很好”,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。

2、 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?作者怎样写的?

学生回答,老师补充:

写了月下荷塘

静态: 叶:田田、亭亭

花:零星点缀

微 开着的--袅娜(轻盈多姿)

风 打着朵的--羞涩(娇怯不语) 形象

过 如明珠--洁白

处 如星星--绿叶白花 色彩

如美人--纤尘不染

动态: 花:花香,如歌声

叶:凝碧的波痕: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

3、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?

学生回答:写了塘上月色

月光:如流水

月影:如名曲

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?

学生回答,教师补充:

(1)正面:以流水作比

(2)通过雾:薄薄的青雾

(3)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:像在牛乳中洗过,像笼着轻纱的梦。

(4)以树影写月色:画,浓淡适宜

(5)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:和谐的旋律

4、讨论第6节

学生自己分析,教师作适当点拨:

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。在这里,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。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,疏密有致,浓淡相宜,明暗结合,喧寂相间。

(1)四面的树(照应第2 节)

有远有近:杨柳最多--远

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--近

(2)写树不忘写月色:阴阴的

(3)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,最后两句虽似写景,实则点明心境。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,由寂静到热闹,充满了生机,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,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,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。

5、小结

无边的荷香月色、良辰美景,使作者获得了喜悦,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,即使遥想“热闹”、“风流”的采莲盛况,也只得片刻欢欣,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。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、朦胧,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。从文章风格看,委婉掩抑,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;从作者的个性看,他自称是个“中和主义者”,怨而不怒,哀而不伤,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,都是淡淡的。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。

板书:

景物的特点:淡雅、朦胧

作者的感情:淡淡的喜悦,淡淡的哀愁。

三、学生再读课文2-6小节

四、品味文章的语言

由学生找,谈谈体会,教师点拨

本文语言朴素、典雅、充满诗意。

1、 比喻和拟人(结合课后练习三)

例如:

⑴.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

效果: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、期盼、追求相吻合,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。

⑵.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

效果:用流水喻月光,一个“泻”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,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。写荷叶荷花“像笼着轻纱的梦”,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,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、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。

⑶.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。

效果: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,写出荷花的神韵。

小结: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、形象性,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。

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。

2、 通感的运用(结合课后练习二)

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:

人们通过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味觉、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,在一般情况下,彼此不能交错;但在特殊情况下,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、彼此沟通的现象叫“通感”,也叫“移觉”。

如:“愉快的笑声……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。”(峻青《海滨仲夏夜》)

又如:“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,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,有太阳的光明。”(郭风《叶笛》)

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,花的芬芳,还有明亮的阳光,三种感觉相融会,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。

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,体会其表达效果(见课后练习)

小结:通感的运用,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,迷离精妙,另人情动神摇。

3、动词和叠词的使用(结合课后练习四)

小结:动词使用精当生动,富于表现力

叠词运用的效果:

(1)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:情态美,色彩美;

(2)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:文气舒展,音节和谐;

(3)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。

五、布置作业 :

1.归纳字词

2.背诵4-6小节

《《荷塘月色》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