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刿论战》教案

时间:2024-07-12 19:04:01
《曹刿论战》教案集合六篇

《曹刿论战》教案集合六篇
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,进而选择科学、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曹刿论战》教案6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《曹刿论战》教案 篇1

一、介绍背景,导入新课

(“十面埋伏”音乐响起,教师走上讲台。)

师:在“十面埋伏”音乐声中,我们一起走进春秋,走进古战场。春秋初期,齐襄公政令无常,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,齐襄公被杀后,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,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──齐桓公。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,回国抢夺王位,但被齐桓公打败。鲁庄公十年,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,举兵攻鲁,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。

《左传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《左传》中解释了《春秋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“长勺之战”。下面我们了解《左传》。

(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。)

文学常识:

《左传》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,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。

《左传》,《公羊传》,《毂梁传》合称“春秋三传”。

  二、读准音,读顺文,读懂意

师:下面我们学习《左传》中这篇解释“长勺之战”的《曹刿论战》,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──录音棚。

(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。)

录音棚:

读准音,读顺文,读懂意。

1、教师范读,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。

2、学生互相听读。学生同位之间,我读你听,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。

3、师生合作朗读。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,教师、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、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。

师: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。在朗读过程中,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,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,我们一起尝试用“翻译五字法”来解决。

(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,教师介绍“五字法”。学生小声交流。)

文言翻译五字法:

“留”:国号、年号、地名、人名、官位,书名要留,即直接写下来。

“替”: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,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,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。

“调”: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,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。

“补”:文言中省略的成份,翻译时要补出。

“删”: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。

学生1:“何以战”怎么翻译?

师: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,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?

学生2:我认为可以用“五字法”的“调”和“补”来解决,翻译时要把“以”提前,“何”置后,句前加上省略的“您”,句中加“和齐国”,翻译成“(您)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?”

师:这位同学“五字法”用得准确。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?

学生3:“弗敢加也”中的“加”怎么解释?

学生4:我看注释,这里“加”是“虚夸”的意思,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。翻译时要用“替”的方法来解决。

师: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。

……

三、演角色,品人物,释疑难

师: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,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,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,演一场课本剧。

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:

小舞台

演角色,品人物,释疑难。

(学生反响热烈,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。)

师:鲁庄公、曹刿有礼了,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,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。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:请问──参战──释疑,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,你们就开始演。

(两名学生开始表演,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。)

师: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。

学生5: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,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,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,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,对应了“下视其辙”。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“登而望之”的动作。

师:你来表演这个动作,可以吗?

(学生5手搭凉棚,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。)

师:动作准确,我们要注意“视”和“望”的含义区别,“视”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,“望”是朝远处看的意思。

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,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,请大家互相讨论,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。

(学生互相提出问题,讨论解决问题,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。)

学生6: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,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?

师: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,哪位同学回答?

学生7: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,这是忠于职守,为民办实事,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。我认为“取信于民”是治国的根本。

师: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,懂治国之道。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,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,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,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,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,正所谓:“君为舟也,民为水也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曹刿深知这点。

(教师板书:战前──取信于民)

学生8:曹刿为什么要等到“齐人三鼓”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?

师: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?

(学生阅读文章,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,并大声读了出来。)

师: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,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?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?

学生9:曹刿抓住了“彼竭我赢”之时进行进攻,抓住“齐军败绩”之时进行追击。

学生10:应该是抓住“辙乱旗靡”之时进行追击,因为当“齐军败绩”时,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,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,深谋远虑。

师:分析得有依据。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?

生11: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,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,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,曹刿有勇有谋,成竹在胸。

教师板书:

战中──捕捉战机,战后──分析胜因

师: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?

(学生快速阅读,找到了“远谋”。)

教师板书:

“曹刿远谋”

师: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?

学生12: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?

师: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。

生13:我不同意他的观点,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。

师:有 ……此处隐藏7781个字……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。

一、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

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
1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,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。

2、能初步理解、鉴赏文学作品,了解古代社会,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,发展个性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二、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

《曹刿论战》是《左传》中的精彩段落,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。这是历史上“以弱胜强”的典型战例。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,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。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,从编者意图来看,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:

1、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,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。本课精当剪裁,短小精悍,和第二课《陈涉世家》,第三课《出事表》相比,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。

2、教材单独组元,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,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,又有继承、联系的特点。

3、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,作为开篇,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,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。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三、学生情况分析

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,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,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。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,有浅入深,适当取舍。

四、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

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,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:

1、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、句式。

2、把握人物对话,探究人物思想观点。

3、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

教学重点是目标1、2。课文2、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。

五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

“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”(叶圣陶语)。本文是短篇精品,内容丰富。字词句方面,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,大致能理解。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,使学生认识精品,喜欢精品,在理解的基础上,融会贯通,并联系实际,有所启发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采用圈点批注、朗读、讨论、质疑、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。

为了提高课堂效率,采用投影、小黑板、地图等媒体手段。

六、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

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。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,求知欲,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,倡导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。

七、教学程序设计

一)导入新课

联系当今世界、国防、军事建设导入课文,同时板书“齐鲁长勺之战”,并点明战争的性质“以弱胜强”。

(导语深入浅出,简明而有启发性,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。)

二)学生自学

1、通读全文

(1)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,初读全文,把不懂的字、词、句标出。

(2)对照注释,再读全文,标出不懂的地方,并写入课堂笔记。

(3)学生各自翻检词典,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。

(4)学生相互质疑,释疑。

2、点拨、交流

(1)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,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,教师出示小黑板,补充注解。

(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,一是有关“肉食者”,二是有关“战车”,三是“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”。)

(2)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:

伐—请—下视其辙—下,视其辙

战—登轼而望之—登,轼而望之

3、朗读训练

(1)教师领读

(2)学生自读

(3)集体齐读

(4)检查朗读,师并作纠正

4、总结本课内容

5、作业布置

(1)、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、四,并对照订正,师适当检查,点拨。

(2)熟读课文

(以上为第一课时)

三)深入理解

1、提问: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?

(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,二是复习交流巩固。)

2、翻译理解课文:

(1)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,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,相互提意见,力求释词准确通畅。

(2)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,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。

(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,气氛热烈,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,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能力。)

3、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。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,同时让

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。(答案一目了然,曹刿。)

4、学生分组讨论,探究人物形象,理解作品主题。

投影讨论题:

(1)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?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?

(2)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,有所建树,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?你对之有什么启发?

(3)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?谈谈自己的认识,体会。

5、师生交流,归纳总结。

(1)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,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,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,得到人民的拥护,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。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。

(2)曹刿有所建树,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。

(交流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,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,有利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。)

6、齐背课文

四)拓展训练(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,自己的发现。)

小黑板揭示练习题:

(1)从《曹刿论战》谈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

(2)从《曹刿论战》谈“民不可失,机不再来”。

(3)从《曹刿论战》谈鲁庄公鄙乎。

五)作业布置

1、完成书后练习一、二

2、背诵课文

附一:有关“肉食者”(略)

附二:有关“战车”(略)

附三:有关“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”

附四:板书设计

第一课时:

齐鲁长勺之战

弱国战胜强国

伐—下视其辙—下,视其辙遍偏(piān)

战—登轼而望之—登,轼而望之孚(fú)夫(fú)

请—

肉食者/鄙牺牲/玉/帛可/以/一战

遂/逐/齐师惧/有伏焉

第二课时:

齐鲁长勺之战

乡人曹刿公

爱国

英雄

远谋

战略思想指挥才能

(取信于民)(抓住战机)

军事

《《曹刿论战》教案集合六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